电线电缆企业渴望金融扶持
无为电缆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高沟镇为中心、沿高新大道分布,辐射姚沟、泥汊、无城等乡镇,现有电线电缆加工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115家,组建为集团企业51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4家。全行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总资产360多亿元,年产能660万公里,已形成以控制电缆、信号电缆、计算机电缆等特种电缆为主的产业基地。先后被有关部委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国家特种电缆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创建示范基地”等。无为特种电缆是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之一,产值位居第二,是安徽省最成熟、最典型、最活跃的产业集群,也是芜湖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无为县的首位产业。
目前,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正经历着最艰难的考验:
融资难。目前,电缆企业最大的困难就是融资困难。一是受其他一些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县内外银行存在抽贷、压贷现象,减少贷款规模,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全县共抽压贷约27.8亿元。电缆行业是一个“料重工轻”的行业,企业购买铜材等原材料时需要现金提货,而用户单位多数为中石油、中石化、中铁等央企,企业在应收账款上没有“话语权”,企业受到双面夹击流动资金紧张。二是有的银行通过提高融资门槛,减少贷款规模。在融资宽松时,银行降低门槛,鼓励企业通过互保、联保等方式融资,多数企业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设备、研发产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上,短期内银行突然提高融资门槛,造成企业“贷款无门”。三是面临审批周期长、贷款期限短等问题,现在多数贷款期限为一年或6个月,企业可用资金有的也只有4到5个月,企业家成天忙于贷款的协调、调度,无心用于谋划发展战略。四是银行在收取正常利息外,还附有存款、银票等其他项目要求,导致融资成本高。资金是企业流动的血液,融资难使得电缆行业资金链条越调越紧,资金链随时有断裂之危险。
转型难。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产业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发展的变数较大,多数企业家感到迷茫,如何转型?如何升级?如何发展?更多的企业是处于“不转型等死,转型了找死”的两难抉择中。
盈利难。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工人的工资、社保等各项支出持续上升,资质较全的企业每年用于各项资格认证的费用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市场竞争激烈,区域化竞争明显,加之电缆行业普遍采用最低价中标,行业的纯利润这几年不断下降。企业负担较重,盈利困难。
针对新常态下出现的上述困难,提出如下建议:
加大金融支持。电线电缆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血管”和“神经”,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配套行业,无为县的电缆行业能取得今天的业绩实属来之不易,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的产业集群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产业基地。请求各级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保持电缆存量贷款规模不减。
有效化解“担保圈”。电缆企业的联保、互保,使得电缆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极易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请求省领导积极推进省担保集团与市、县政府的合作,尽早拆解无为电缆行业的“担保圈”问题,解决好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问题。
创新适应电缆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对企业上市、资产重组等方面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引导促进银行机构针对电线电缆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开发新产品,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等问题。
优化发展环境。规划好高沟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高沟滨江新城的建设,加快推进省级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进程,充分发挥好开发区为企业转型发展的载体和保障作用。(作者系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