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电网企业谁受益
近日央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这是央行即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后,中央稳增长信号的进一步释放,当然,降息同时会对财务公司和电网企业经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那次利率调整主要包括: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其他各档次定期存款利率相应调整,活期存款、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贷款基准利率期限档次简并为一年以内(含一年)、一至五年(含五年)和五年以上三个档次。
而此次央行宣布3月1日再次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这表明央行在继续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借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息原因主要在于通货紧缩压力增大。1月CPI破1,创五年来新低,PPI出现连续35个月负增长,环比降幅扩大,通货紧缩正在由传说变为现实。物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其中消费不足迹象明显,此前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实际消费增速低于前年。
从此次利率调整和改革对电网企业的影响来看,由于电力行业属于整体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利息成本一直占据财务费用的主要部分,本次贷款降息,预计将对电网企业经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贷款利率下降,对于处在电网快速发展时期的电力行业,电网项目建设的整体融资成本将明显降低;二是贷款档次简并,由原来五个档次减少到三个档次,电网项目中长期贷款将可享受更大的利率优惠政策;三是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提高了市场化定价能力,将有利于电网在发行超短融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中筹集到更低成本的资金。
本次利率调整后,财务公司将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认真执行利率调整和改革政策,根据基准利率的调整,结合信用、期限等因素,在重新定价日对客户单位的贷款利率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切实降低成员单位的融资成本。
消费减速与经济下行,看起来更像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关系。因为私人与公务消费下降,导致相关投资增速下降,进而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造成私人收入和财政收入减速,进而抑制了私人消费和公务支出。再加上投资和净出口乏力,实体经济总需求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不过如果将通货紧缩看作是货币现象的话,那么货币因素本身是促使通缩形成的内生动因。
如何应对脚步越来越近的通货紧缩,是中央急需面对的问题。结构性政策还会继续使用,而更为宽松的总量政策有可能成为常备工具,降息和降准将会轮番上阵。如果说此前央行对二度降息颇为谨慎的话,那么CPI破1后,一定会促使宏观部门的分歧弱化。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由双方利差变化决定。由于美元加息预期明显,人民币若降息,可能导致资金外流加剧,从而进一步收缩本币供给,并冲击国内经济。这是谨慎派持有的观点,也是央行迟迟不二次降息的理由所在。
但当通缩的阴影越来越大的时候,央行的淡定就会消失,因为物价不断走低对中国经济的伤害远比资金外流严重。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丰富,资金外流显然不会冲击汇率体系。同时外汇占款收缩反而为降准打开了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更好的政策组合是三个工具同时使用,利用降息来刺激实体经济,利用外汇干预稳定汇率,并通过降准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当然,为解决商业银行传导机制失灵问题,宏观当局也会使用结构性工具,如让股票市场“去杠杆”,避免资金奔流入股市。在这些结构性政策用完后,总量工具就会轮番登场了。
党管经济已经成为政治新常态,因此党的会议过后,大的宏观政策随时都会出台。就在统计局宣布CPI破1的当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召开,如何应对通缩,应该是这个会议跑不掉的议题。虽然此后新闻报道没有谈到这一点,但这恰恰说明,预案早已形成,而开会只是统一思想。“两会”已经开幕,经济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做好铺垫,是降息时间选择的重要考虑。